您的位置:江西广告网 >> 资讯 >> 活动展会 >> 查看资讯           在线投稿在线投稿

19

view

首届广告人艺术展即将开幕

发布日期 发布: 2011-10-25  |  来源  来源: 广告门  |   发布人 (共有0条评论) 我要评论

tag 关键词: 广告人 艺术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目前所有征稿已经完成,有40-50位广告人送来了作品,主办方将从中挑选出最有艺术价值的进行展览。此外,为了保证作品质量的多元化,本次展览的主办方还特地绑架了三位广告业内的知名“艺术青年”——熊超(资深创意总监 , DDB 上海)、杨烨炘(创意群总监 , Leo Burnett 上海)和李兆光(合伙人兼执行创意总监, Leagas Delany 上海)作为受邀艺术家参展,届时大家也能在展览上看到他们尚未出炉的最新艺术作品。
 
以下是展览信息,请有兴趣出席的读者牢记于心:
 
开幕时间: 2011年11月12日 周六15:00
展览日期: 2011年11月12日-27日
展览空间: 证大艺术超超市(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展览期间还将有两场讲座:
 
讲座时间:2011年11月26日 周六14:00
讲座地点:证大艺术超超市(上海市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讲座主题:艺术需要创意(主讲人:熊超)/广告的下一个潮流是艺术(主讲人:杨烨炘)
 
欢迎志同道合之士踊跃参加,更多详情请阅:  http://art.welovead.com
 
下附本次展览受邀艺术家的访谈录。站在广告人的角度,解析广告与中国当代艺术,还真是字字犀利,颇值得玩味。
 
附录:受邀艺术家访谈录
 
站在广告人的角度,您如何解读中国的当代艺术?
 
熊超:当代艺术无疑就是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的艺术。如果要我评价一下整个中国的当代艺术的话,只有功利二字。很多艺术家目的性非常明确,旨在出名。一些早期的艺术家甚至都已经形成了套路化的模式——先用大胆出格但实在是无病呻吟的行为艺术,比如在公众场合脱脱穿穿做做爱,来炒作自己,搏出名。 然后再去大量的画画、做雕塑,用自己的名声换来购买。中国有太多这样的艺术商人,相比之下那些真正能够沉下心来把艺术当做创作,并能以此反映当代文化思潮与社会现象的艺术家还是太少了。
 
另一方面,现在不少艺术家非常执着于对媒介的创新和对媒介的探索,也做得非常成功,比如蔡国强。但是我个人更欣赏有“概念”的艺术家。宋东是一个例子。他最近的一次展览“穷人的智慧”,再现了平凡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智慧,甚至是狡黠。这套作品成功地打动了我。而且宋东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艺术家,他不会像很多大牌艺术家,一旦找到了一个符号之后就无法自拔,开始千篇一律地重复自我。
 
杨烨炘:首先广告作为商业艺术长期以来和纯艺术拉开了一段很大的距离。纯艺术是作为一个上层建筑高高在上的,蔑视商业和低俗的。但是这些年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纯艺术已经不再纯净了,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纯艺术越来越商业化。村上隆就是典型代表,他甚至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就是一个挣钱的行业。”艺术家除了搞艺术外,还要懂得宣传。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理解村上隆就是个广告人。在中国这些年很多艺术家都开始和商业跨界合作,产生了很多作品。有一些作品完全以商业为出发点,完全丧失了作为艺术的独立性。
 
第二,很个人化。与刚刚的商业化恰恰相反,还有很多艺术家完全是在做一些老百姓看不懂的作品。比如丁乙,他在20年前寻找到了一个十字的符号,以此来创作画作。他的同学和导师没有一个人看得懂他想说什么,于是他就觉得自己成功了,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他坚持了10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取得了爱马仕的青睐,成为了首位和爱马仕合作的画家。但是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他的作品实在太高高在上了,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只有他自己或者策展人才能明白的艺术家,你很难说他的作品能对观众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和社会价值。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比比皆是。
 
第三,越来越扭曲变态。有些艺术作品纯属哗众取宠。比如在美术馆公开进行性行为这个著名的行为艺术。当然艺术家对这件作品有非常深度的解释,他想昭示当代艺术的现状就是妓女和嫖客的买卖关系,但是他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视觉效果实在是太低级了。任何一个好的想法背后也需要一个好的视觉去包装。相类似的变态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把自己的孩子拿去喂狗,也许他想表达的意义是人类和动物的平等性,但最终的呈现却是极端反人类的,让人作呕的。
 
您何如在广告工作中融入个人艺术创作?
 
熊超:广告毕竟得受限于客户和商业环境,我们无法强制要求客户要具备非常大胆的或者探索性的艺术接受度。同时我也认为我对艺术的解读分为两种:狭义的艺术与广义的艺术。前者可能就是一幅画、一个雕塑、一次行为。广义的艺术指的是通过艺术化的表达手法来解读人性与社会,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这种表达方式已经远远不局限于画、雕塑、装置,而变得日趋多样化。对客户来说,接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但话说回来,艺术毕竟是纯粹的个人表达,在商业应用时则必须考虑到客户的实际需求,所以现实是,在为客户服务的时候,我们目前做的更多的是集中在美术层面上:还是TVC,怎么把TVC拍的更精彩、更好看,还是传统平面,怎么把一张纸上的美感做到极致。当然,在遇到合适的客户时,我们一定会试着把更有艺术特质的想法提案给他们。
 
相形之下公益广告的发挥空间比较大,公益组织需要仰仗更具艺术爆发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换来最大的关注度,让公益主张更广为人知,更深入人心,本身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绿色步行”就是这样一个作品,它有一定的艺术性,有强有力的概念,并且这本身是一个由普罗大众一起参与完成的作品,也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艺术的特质。
 
杨烨炘:有两个类型的广告: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公益广告能允许更大胆的探索。很多公益组织是非盈利的或者民间的,他们没有财力把海报贴到中国的每个角落,也没有钱去请明星代言。那么他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呢?艺术有可能是一个方式。因为艺术能够把一个情绪、一个苦难或者一个孤独放大千万倍,产生视觉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这个运用到公益广告中是很贴切的。而且,成本很低。比如《新公民计划》,累计成本也就不到5万,却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影响的媒体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几千万。这就是艺术的功劳,也就是为什么公益广告逐渐向艺术过渡的原因。
 
商业广告要想做到很高的艺术性暂时还有难度,但并非没有机会。OPPO-FIND ME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请个明星讲几句话,示范一下手机怎么用就交差了,但是我们没有。我们试图用电影的艺术语言来做这个广告,当这个广告出街的时候,它不那么像广告,反而更像电影的预告片。
 
您认为艺术是否可以成为未来广告发展的一种潮流?
 
熊超:我相信会。当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越来越高,当客户他们希望自己的广告不是那么的“广告”的时候,艺术完全可以和广告找到结合点。其实这样的做法在国外已经很多很多了。比如2005年Cannes广告节银奖中有一件为“国际特赦组织”所做的作品,他们把一个塑胶的人体倒挂到墙上,用麻布盖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件作品的原型在监狱里。它既是一个广告,又是一件装置,同时也可以解读为一件行为艺术。实际上广告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越来与模糊,如果你关心国际上那些广告奖项的话,你会看到大量特殊媒体的案例,我保证,其精彩和犀利远胜美术馆里的当代艺术。
 
杨烨炘:我认为艺术的下一个潮流就是广告,反之亦然。广告作为商业艺术肯定是承载了商业的功能,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非常低。在中国这个“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广告业要完成它帮助销售的使命,所以我们的广告都是急功近利的、宣传欲望的,甚至在宣扬崇尚奢侈、追求性感这样的扭曲的价值观。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提高之后,精神文明的需求越加强烈,广告必然也会提高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它一面承载者商业的功能,但同时视觉的感染性和艺术审美性也会达到一定的高度,其背后所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也会是关注人性的,能够对社会产生建设性的作用。
 
您是否看好广告人在艺术圈的发展前景?他们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
 
熊超:我觉得广告人从来都是艺术家,只是也许他不像专业艺术家那么纯粹的以个人作品为生。比如波普大师——安迪沃霍曾经便是一个画商业海报的插画师。广告人有一个艺术家所不具备的优势——广告人更有概念和洞察,在长期的工作训练中,每一个广告人都知道自己的作品要说什么给什么样的人听。而很多纯粹艺术家却常常在无病呻吟,没有目的地在做艺术作品,大家根本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就像我之前说过的一样,他们更擅长用出格行为来炒作,用炒作来出名,用出名去换钱,他们才是真正的商人。
 
可惜的是,我们的概念很清晰,表现手法却还不够独特。可能这是最大的劣势吧。当然,真正的艺术家有一个非常自我的观察角度,以及对某个话题的持续性的关注和探讨。如果我真的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深的话,我一定会去挖掘一个可以探讨一生的话题点。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点在于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或者平凡人的生活。就目前这个阶段而言,我打算把“还俗”这一套平价艺术品的概念延展下去。
 
杨烨炘:我不打算进艺术圈。因为我觉得艺术圈是越来越不纯净。也许有一些广告反而会成为艺术的乐园。这就是我刚才说艺术的下一个潮流会是广告。时装、建筑、摄影等已经被纳入艺术的领域了,可为什么广告还没有?我想是因为之前有些误区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但随着时机的成熟,如果日后能有大量的广告具备人文关怀的视角,那么艺术的净土也许就在广告中。宝马博物馆、树屋等都是很经典的案例,能佐证我的想法。
 
当然,广告作品能够成为艺术需要三个先决条件:思想性要达到一定高度、美学的开创性要很强,还有就是商业性,但是我想商业性可以理解为一个社会价值,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广告人比传统的艺术家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广告人是比较懂得传播的一群人。我们更能够让那些具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一个很大的波澜,影响更多的人。我想我们对艺术的贡献有可能胜过传统的艺术家。
 
您如何看待自己站在广告人和艺术家之间的跨界身份?
 
熊超:必须明确指出,我还不是个艺术家,只是一个热爱艺术创作的广告人。广告和艺术,对我来说就像白天和夜晚。在广告中形成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我的艺术创作,概念更清晰更精准;反之,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会刺激我在商业案例中产生独特的想法,帮助客户寻找更具突破性的表现和有趣的做法。但是,如果在“广告人”和“艺术家”之间,我会很清晰地切换自己的身份。业余的时间见里,我会寻找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创作属于我的艺术作品。但我并不会让我心中小小的艺术梦影响我的本职工作,不会把个人化的情绪带到客户的广告作品中。
 
杨烨炘:我觉得现在广告业本身就是非常强调“跨界”。每次去比稿,相信每家公司拿出手的肯定不会是一个TVC、一个平面那么单一,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其实在广告人的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想很多跨界的好创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抓住一切在日常工作中的可能性,来完成艺术的创作。
 
您对A Double Life首届广告人艺术展有什么样的期待?
 
熊超:WELOVEAD做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大创意。能借助这样一个舞台让大众看到广告人的艺术才能,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至于我期待看到怎样的作品,如果实话实说的话,我希望广告人不要拿广告作品来展览。广告,我们在年鉴上已经看够了,老百姓在电视和大街上也看够了,是时候让社会看看我们的艺术作品了。
 
杨烨炘: A Double Life首届广告人艺术展可以说是中国广告史上的第一次。这一个展览的开幕会成为以后广告艺术化进程道路上的而一个重要里程碑,可以成为学术上的一个转折点。对于艺术界来说,它也许能唤起艺术界的重视,把广告也纳入艺术的范畴。对广告界来说,它确立了广告的另一个发展方向。事实上广告作品艺术化在国际上已经渐成气候,而在中国这样的作品还远远不够,还处在一个萌芽时期,我相信通过这个展览会促进中国产生更多兼具艺术与商业使命的广告作品。
编辑 资讯编辑: webmaster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信息共享合作。
打印 | 收藏此页 |  Mail给朋友 | 举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评分:0

发表评论
seccode 换一个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